vip购彩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检验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
2021-02-07 浏览次数:5

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利器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势态,其中主要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ual infection,IFI)的感染。尸检研究发现,75%的IFI病例在生前漏诊,而漏诊率高的主要原因是诊断困难,IFI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基础疾病所掩盖,确诊通常需要侵入性的组织标本,而侵入性的操作过程常因患者的病情所限难以实施。为了提高IFI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目前国内外都制定了相应的关于IFI的诊治指南,将IFI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三个级别。但确诊依据只有两条:组织病理学证据和活组织标本或正常情况下无菌腔液标本培养阳性,这给临床实践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提高诊断的阳性率,近年来几种非侵袭性实验室技术尤其是真菌抗原检测受到极大的关注,主要是(1,3)-β-D-葡聚糖已成为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之一。
    1.目前真菌检测方法的评价
    传统的真菌培养虽可作为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存在一定局限性,阳性率也不高,不适宜作早期诊断。常用的免疫学方法,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殊性,往往对某一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要作多种真菌抗原或抗体检测,既费时又不经济,而且当所用试剂盒的抗原谱或抗体谱不全时也极易造成漏诊;而且对一些以往接触过相应真菌抗原的个体,作抗体检测时还会出现假阳性反应,因而对抗体的检测往往要求作动态观察,视其滴度的高低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可见,真菌抗原或抗体检测也不宜作为早期诊断试验。组织病理学和深部组织培养通常由于其有创伤性,在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其他类型的危重患者中并不适用,在国内也常为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导致经此途径确诊的病例很少]。由于缺乏快速、灵敏的早期诊断措施,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困难,从而造成抗深部真菌治疗的延迟,最终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所以急需找到一种能早期、灵敏、快速的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技术。
    2.真菌D-葡聚糖检测(G试验)的临床意义
    (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除隐球菌、接合菌之外的真菌细胞壁中,占真菌细胞壁成分的50%以上。深部真菌感染时,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及其他体液(如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中,即可以检测到其中的(1-3)-β-D-葡聚糖水平异常升高。而浅表真菌感染或真菌定植时血清(1-3)-β-D-葡聚糖则常不会升高。国外学者通过对血清中(1-3) -β-D-葡聚糖的检测,发现其对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为早期快速确诊深部真菌感染提供有力证据。(1-3)-β-D-葡聚糖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较好的标志物,对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人具有高度特异性。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浅部真菌感染无类似现象)。适用于除隐球菌和接合菌(毛霉菌)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念珠菌和曲霉菌,但不能确定菌种。
    3.“真菌D-葡聚糖检测”结果的运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情况可出现假阳性:
   (1)中空纤维滤膜洗涤液、肾透析液(人工肾、血液透析仪)洗涤液
   (2)静纱布棉球等实验室污染。
   (3)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或血液制品;
   (4)链球菌血症;
   (5)抗肿瘤药物中蘑菇聚糖,K多聚糖等成分也含有(1,3)-β-D-葡聚糖。
   (6)另外,放化疗造成的粘膜损伤导致食物中的葡聚糖或定植的念珠菌经胃肠道进入血液等也可能造成假阳性。
    本项目的检测结果应在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考虑患者是否存在深部侵袭性真菌感染。
    4.标本采集
    需要专用无热原试管采集标本(请到临床微生物室取),标本类型可以是血液、脑脊液、房水、胸水、腹水、关节液等。每管采血4ml,及时送检。
    5.医院HIS网上项目提交
    输入“ZJDPJT”后,按“回车”,即可点击选择。最佳选择“真菌D-葡聚糖检测”。同时进行“内毒素鲎定量测定”,(按“NDSXDLCD” 后,按“回车点击选择”。
    6.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8068970
                                                    (检验科 陶元勇)

上一篇:(生殖医学中心)浅谈男性不育
下一篇:(检验科)内毒素血症实验室检测及临床应用